“不仅仅是我班上,学校好多学生都不会说方言,有的甚至就听不懂了。”徐存德表示,开设选修课并非为了教学生学说方言,“更在于感受方言中所蕴含的文化意味,引发学生的兴趣。”
下个月10日,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将在瑞安中学举办一场“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”语文学科培训活动,徐存德将面对上百位来自全市各地的
近日,市区仰义街道团委在沿江社区综合文化站开展温州方言课。活动首日,40多名来自仰义二小以及慧才小学的学生参加了学习,他们中有温州本地的孩子,亦不乏新居民子女。刚上三年级的温州孩子陈静怡说,平时与人交流都用普通话:“爸爸有时会讲温州话,可我基本听不懂。”
日前,记者针对温州话的普及情况,在温商网上做了个小调查。共有138人次参与了调查,其中夫妻均是温州市区人的占52%;一温州市区人,一温州县市区(包括外地)人的占19%;均是温州县市区(包括外地)人的占29%。
南浦小学原一(3)班班主任朱丽峤老师说,当时反对开设方言课的声音令不少家长和老师的积极性受挫。“我现在又重新教一年级,班里许多的孩子不会说温州话,就连我女儿也不会说温州话。”朱丽峤仍对方言课念念不忘,盼着有一天能够复课。
进入新学期,瑞安中学也做了一次新尝试:这个学期,该校面向高二全段开设了一门与方言相关的选修课,学生的报名热情还挺高。负责选修课的语文老师徐存德告诉记者,自己平时就常会借助瑞安方言来对古汉语进行解释,“它是旧时文化的一种承载,有的词义、文法也与旧时的用法一脉相传,保留着彼时的原汁原味”。
调查发现,孩子会说温州线%。而参与调查家长认为孩子学温州线%认为没必要。记者了解,认为孩子学温州话没必要的家长表示,温州话学不学都无所谓,还不如让孩子多学点英语、法语等外语,对将来的发展有帮助。
温州网讯 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那些早年外出闯荡江湖的温州人或许不曾想到,一开口就能被清晰辨识的温州腔标签,却在很多土生土长温州娒身上消失了。如今不少温州孩子,甚至要通过上课堂学乡音。但仅仅通过课堂,就能把乡音学到吗?
本来就难懂的温州话,孩子们不会说、不愿说、说不好温州话。越来越多的家长抱怨,试图从多角度去审视长辈们熟悉,如今陷入了难学的尴尬境地。推出“一起说说温州话”系列报道,近几年,一个《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》的帖子在网上流传,最近,孩子们陌生的温州话。温州话毫无悬念位列难懂方言榜首。看来,
市区南浦小学曾于2010年11月在全市首开方言课,每周由当时的一(3)班学生家长抽出时间,在地方课程上用温州话教孩子们民谣、温州小吃,介绍风土人情等,一度好评如潮。然而,却有家长认为方言课的开展不利于普通话的普及,方言课因此被打入“冷宫”。
仰义街道团委工作人员表示,根据他们了解的情况,辖区内不少本地人的孩子都不会说温州话。为此,他们联合沿江社区在每周三下午开设学生方言学习班,而晚上开办的方言学习班则面向新居民。
“有时候在家,想用温州话和孩子交流,但孩子经常听不懂。”送孩子来上课的董女士道出苦衷。不少其他家长也表示,孩子现在和别人玩耍时,更多的时候都是用普通话。“我们小时候都是用温州话和小伙伴交流,要是不会几首温州童谣,都不好意思和他们一起玩。”
无独有偶,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今年也在其“暑期训练营”中,推出一门方言课,内容以童谣为主,每节课老师会教孩子一首童谣,如《问姓谣》、《吃馄饨》、《十二月令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