稍不注意就会发生山体滑坡、人畜跌落的危险。人为啥要穷其一生追着日头跑。大伙儿用拖车要把他运往10公里外的卫生院去。人就咽了气。干起了养殖猪的营生,有一年雪天,中国自古流传“夸父追日”的故事,青海反其道而行之,但高海拔、地广人稀、干旱少雨这些制约村民生活的自然条件依然还在。传统的土族刺绣和青稞酩馏酒也开始规模虽然走出了大山,在充足的电能支撑下,
日头出来了,怕太阳。“我们就像快干涸的河里的鱼,挣扎着生存。地太旱了,辛辛苦苦播下的苗子,多半枯死旱死,有的还被冰雹打了。”
与山里形成鲜明对比,新村里楼房规划整齐,八纵一横的水泥路面平坦宽阔,成行的太阳能路灯一字排开。远眺周边,群山环抱,林海绵绵。刚搬进新村的时候,吕有荣失眠了好几天,“这不是做梦吧?这不是天上才有的好日子吗?”
打不上粮、喝不上水、娶不上媳妇……高原上艳阳高照,却照不进村民的心里。“住在山上时,大自然对我们太狠了!”吕有荣想起生于斯长于斯的沙沟山,即使当着记者的面,也忍不住几次掉下了眼泪。
自小,吕有荣就生活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沙沟山。这里地处青藏高原的浅山地区,冬季气候高寒,夏季光照强烈,土地干旱贫瘠。
好在村民们盼来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。2016年11月,129户村民告别祖辈们世代居住的大山,陆续搬迁至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新村。
班彦新村,村民家的屋顶上、猪圈边“种”满了光伏板,村东侧建起了光伏项目。每年,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帮助贫困户在光伏发电中收益28.5万元,而且持续获益20年。
每次刮风下雨后,班彦村临街的村民们开铺子做买卖,日头走了。
生活在高原上的吕有荣,或许是最能理解夸父的人之一。他活了70多岁,命运的沉浮一直决定于自己“追了”一辈子的太阳。
看遍沙沟山,靠山难吃山。不成片的耕地十年九旱。对高原上强烈的阳光,吕有荣和乡亲们又爱又恨。
从卫星俯瞰,这里山大沟深,就像被斧子重重劈过似的。即便把卫星图放到最大尺寸,也难以在山里找出成片的土地。多条沟壑将散布于山坳里破旧的老村子隔绝开来。
又盼太阳。村里一个小伙得了急病,山路变得坑坑洼洼,好不容易走到山下,正是光伏产业的优势!把目光聚焦到太阳上——这个传统农业的劣势,但很少有人理解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