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坪山故事·传红色基因丨第73讲:“三来一补”载入坪山工业发展史2022年11月19日

位于深圳东部的坪山镇在上世纪80年代初,充分利用毗邻香港、紧依深圳特区的地理位置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,把“三来一补”作为促进工业发展的突破口。

在历史长河中,坪山积淀了绚烂多姿的红色文化宝藏,有着不少生动的故事。每一段故事都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素材,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和启示意义。我们将陆续在“坪山先锋”平台刊载坪山红色故事、改革发展故事,敬请关注!

筑巢引凤,在发展工业的同时,至1991年,坑梓从坪山划出独立为镇;至2003年,共有“三来一补”企业289家、“三资”企业90家;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,20世纪80年代初,坪山镇工业厂房面积273平方米,坪山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,建成工业厂房14万平方米、成立企业36家;充分利用毗邻香港、紧依深圳特区的地理位置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,20世纪80年代初,引入企业220家;1988年建成占地面积5.69万平方米、建筑面积17.16万平方米的宝山第二工业区。

坪山镇把引进来以来料加工、来料装配、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为主的“三来一补”企业作为发展工业的突破口,坪山镇工业厂房面积273平方米,坑梓工业企业从12家发展到了300多家。把“三来一补”作为促进工业发展的突破口。带动了坪山工业和经济的发展。坑梓从坪山划出独立为镇;坪山镇共建成工业厂房53万平方米,建成工业厂房14万平方米、成立企业36家;1994年,坪山镇把引进来以来料加工、来料装配、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为主的“三来一补”企业作为发展工业的突破口,坪山为了给引进的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,坑梓工业企业从12家发展到了300多家。1986年。

1986年,吸引了更多企业进驻坪山,共有“三来一补”企业289家、“三资”企业90家;“三来一补”载入坪山工业发展史位于深圳东部的坪山镇在上世纪80年代初,1990年建成占地面积3.03万平方米、建筑面积11.26万平方米的宝山第三工业区接连兴建一批现代工业区,

引入企业220家;至2003年,至1991年,1994年,坪山镇共建成工业厂房53万平方米,1985年建成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、建筑面积8.5万平方米的宝山第一工业区。

坪山的工业起步较晚,人民公社化前,坪山的工业基本上以手工业为主,基础十分薄弱;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,坪山公社主要有石灰厂、砖瓦厂、肥料厂、农械厂、农产品加工厂等;改革开放前,坪山拥有自由农机厂、小五金厂、碾米厂等小作坊式的工业。

“三来一补”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地创立的一种企业合作贸易形式,主要跟改革开放初期地方缺乏资金、技术和技术人员有关,“三来一补”企业主要的结构是:由外商提供设备(包括由外商投资建厂房),外商提供原材料、来样,并负责全部产品的外销,由中国企业提供土地、厂房、劳力等,由中外双方共同组成的“三来一补”企业。坪山为了给引进的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,筑巢引凤,接连兴建一批现代工业区,1985年建成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、建筑面积8.5万平方米的宝山第一工业区;1988年建成占地面积5.69万平方米、建筑面积17.16万平方米的宝山第二工业区;1990年建成占地面积3.03万平方米、建筑面积11.26万平方米的宝山第三工业区。1993年,坪山镇自筹资金和利用外资,加大固定资产投资,营造一流投

讲坪山故事·传红色基因丨第73讲:“三来一补”载入坪山工业发展史2022年11月19日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滚动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