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古DNA研究,现代人类大约在5万年前后到达东亚。从旧石器考古角度来看,中国人常说的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是一句写实的描述。人类文化本就同根同源,只不过在后来的发展中产生了分化,相互沟通交流本不应有障碍。
谈及文物交流对文明互鉴的意义,我想起自己这两年参观过的几个文物展览,包括最近国家博物馆的“意大利之源——古罗马文明展”、国家图书馆的“邂逅·美索不达米亚——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”、首都博物馆的“秘境:秘鲁安第斯文明探源”展览,以及几年前在家乡湖北咸宁的“‘银·宴’奥地利施瓦策瑙古堡银器展”。
不用远涉万里,在家门口就可以亲眼看到原汁原味的展品,是很幸运的。古人云,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但世界如此之大,常人不可能一一涉足。这些展览交流大大便利了民众接触国外文化的途径,开阔了人们的视野。同时,这也是文化比较的机会。在比较之中,我们能更好认识自身文化。
当代中国正不断发展,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科技等方面都进入世界前列,这是有目共睹的。相较而言,我们的文化表达要显得逊色。
差异如何产生,又如何传承?这些问题涉及对物质遗存的文化意义的阐释。文物展览本身就是在表达和传递文化,它以直观形式让公众看到实物。除了专业的解读说明,公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进行解读。文明正是在丰富多样的解读中实现了传承与交流。
中西文明在这些方面存在明显区别。由此成为文化的载体。以文物为代表的物质遗存是古人生活的直接遗留,人们之所以更加关注中华文明探源,今天,中华文化最直接的载体与表现形式就是文物。在于它关乎中华文化传统的形成,比如家的观念、为人处世的道德、审美观念。也是古人表达自己的方式,关乎中国人存在于世的意义。
第一,以人为本,以人的生活为中心来组织文物展览,揭示文物背后的人,避免过多宏大叙事。第二,增加文物的背景介绍,因为脱离文化背景的文物很难理解,可考虑采用视频、电视节目形式,为观众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。第三,人们总对自己能直接参与的活动更感兴趣,可利用当下的移动互联网增加观众反馈,促进公众参与。第四,成功的文物展览需要有足够人气,可考虑尝试利用商业场所,如在大型购物中心举办展览,并借助现代安
如何更好地表达文化自信,讲好中国故事,我有两个切身体会。我在留美读书时看到中日两国文化宣传画册,中国的画册主要是宏大叙事,日本的画册更多以人为中心,从四季角度将人们的生活与风景相结合。另一个是《舌尖上的中国》,该节目借鉴了西方纪录片的优点,没有简单介绍中国八大菜系或餐饮的科学原理,而是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来展现中国饮食文化。
在这方面,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。一万多年前,中国与西亚率先走向农业时代,中国拥有华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两个农业起源中心。农业是文明的基础,全世界的古老文明都是农业社会发展的产物。在过去上万年的农业时代,中国都是世界文化发展主要中心。近现代西方领先中国,但只是短时间的现象。应有充分的文化自信,这是文化交流的前提,如此才可能展示自身文化的特色。否则,处处以西方文化标准衡量中国文化,以人之长比自己之短,反而解构了我们自身的文化。
最能打动人的是人本身,以及人所生活的情境,对文物交流而言亦是如此。关于如何更好地开展以文物展览为形式的文明互鉴,我认为可以关注以下几方面:
我的学术训练始于旧石器时代考古。旧石器时代考古涉及人类起源问题,该研究的一个重要认识是人类起源于非洲,从直立人到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,都是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