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新中国成立后,以中国艺术研究院为学术团体,特别是以张庚、郭汉城为代表的老一辈戏剧理论家,已产出一系列理论成果。”如何将这些成果融合,形成中国戏曲的理论体系,仍需加强研究。尹晓东建议,有组织地开展相关科研,同时加强戏曲国际传播能力建设。“都说‘酒香不怕巷子深’,但目前不论是艺术作品的推广,还是中国戏曲话语体系的建构,和我国在整个国际社会中的发展格局和地位是不相称的。”
中国戏曲学院建校73年,尹晓东介绍,过去主要培养的是表演、音乐人才;1978年后,中国戏曲学院开始系统招收全方位人才,开设了文学、作曲、舞台美术设计、导演等专业;近年来,学校还招收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,解决了戏曲既要重视传承,也要重视传播的问题。
可尹晓东觉得不够,还要有理论研究人才。“如果没有很好地把握戏曲艺术发展的规律,往往会走偏路。”
不久前,我国正式提交北京中轴线月举行的北京两会上,同为北京市政协委员的尹晓东就在提案中表示,中轴线上孕育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昆曲、京剧,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彰显。
2001年,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“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”,重新
“世界三大古老戏剧艺术:古希腊悲剧、印度梵剧、中国戏曲,唯有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还活着。中华文明为什么没有断绝,戏曲是最好的写照。”尹晓东说。
在尹晓东看来,中国戏曲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,在于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、道德情操、审美情趣。戏曲的综合性最强,其独有的艺术形式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。“外国人看京剧,只觉得是很特别的中国文化,但无法领会其中奥妙,这需要我们做更系统的研究、传播和表达。”
在他看来,厚重的传统文化热度不能只在一时,而要真正得到挖掘和传承。他正筹划拍摄一系列短片——用昆曲、京剧的音乐讲述北京中轴线的故事。
尹晓东在戏剧戏曲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,助力中国戏曲国际传播能力建设。与北京中轴线保护相向同行。他给自己定了两个目标:推动中国戏曲理论的体系研究;鼓楼很热闹,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研究的问题却“有些冷”:如何让戏曲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但尹晓东知道,这条路上不乏曲折。羡慕中国戏曲走上了一个好的发展道路。有国外文化行业从业者曾向他表示,作为全国政协委员,
他坦言,中国的戏曲还未真正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学术体系、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——这也是他在今年全国两会中关注的问题。
拿一串糖葫芦,站在鼓楼大街的路牌下,与古老的鼓楼合影,完成这一套打卡的标准程序,甚至需要排队。
“城市的样貌是文化灵魂的外化。”尹晓东建议,通过“中轴线申遗”阐发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,讲好中国故事、传播好中国声音。这一提案很快得到北京市相关部门的响应,双方正合作,将古今辉映、文明互鉴的声音传递给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