郎家面人儿手艺与京城手艺人丨京华物语?什么叫手翻画作品

要想捏得像,就得拿实物做标准。真东西就是老师。真东西就是资料。艺海无边,要敢闯,得苦练,功夫就这么练出来的。逛庙的时候,就注意看殿里的佛像。走路的时候,就注意看行人的姿态,要捏动物了,就去动物园观看。虎狼犬马龟蛇都仔细看过,各有特点。要捏马就先看马。拉车的马,吃草的马,动物园的斑马,各有各的区别。白菜叶上的蝈蝈,青草地上的螳螂,柳树上的花牛,我都能捏得出来。它们各有各的神情姿态,仿造得像样就能活灵活现。蝈蝈的样子要捏得像振着翅膀叫着的才逼真。捏出来的东西跟真的一样,有时候比真的还漂亮,这才有人要,捏出来才卖得出去。——郎绍安

爱捏戏出儿,不是郎绍安有多爱看戏,而是二三十年代的北京人太爱看戏了。就拿郎绍安曾拿来做样子照着捏的洋画来说,那是香烟公司为了推销香烟才在每盒烟里放的小画片,正面印画,背面印广告,画的内容自然是老百姓最喜欢的。那时香烟洋画大量印制成套的戏剧人物,一个画面就是一出折子戏。老北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哈德门牌香烟里就曾放过系列京剧洋画,什么《二进宫》《四进士》《八大锤》《宇宙锋》《连环套》《群英会》……“戏中人物表演动作栩栩如生,服装、化妆、道具入木三分”,全

我更喜爱捏穿盔甲的戏剧人物,如《长坂坡》《黄鹤楼》《华容道》中的人物和《西游记》的孙悟空。这些武将头盔上的花纹、铠甲上的扣子、胸前的护心镜,连同背上的旗子,以及旗子上的字迹图形,我都注意做到纤悉无遗。孙悟空左手搭凉棚,右手抓耳挠腮,腋下夹着金箍棒,蜷曲着一条腿站在棉花般的云朵里,其活灵活现的神态,赢得了观众们的称赞。——郎绍安

“人生一世,总有一个比较好些的日子。这个日子,就叫作黄金时代”,此线日的北平《世界晚报》。从1927年到1937年,有民国“黄金十年”之称,北京经历了什么,住在那里的郎绍安又经历了什么?那时郎绍安正是从十七八岁到二十七八岁的好年纪,民国的这个“黄金十年”算是面人郎的“黄金时代”吗?

“面人郎”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面塑艺术,从走街串巷的艺人到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民间艺术家,郎氏面人儿捏的是戏,是民间传说,是老北京街头的人和事。郎家百年起落与老北京的市井风情、城市变迁紧紧相连,本期的京华物语,就说说第一代“面人郎”郎绍安的故事。

赵阔明师傅到天津去了,想捏几个场面或换个姿势,就立刻毁掉,便在最后排的长凳上翘首遥望。

除了这些零散的作品,郎绍安最爱捏的两大主题,一是前文说的旧京三百六十行,另一个就是戏出儿。

直到满意为止。只好买香烟,重新边想边捏,甚至演员走台步在起步时先迈哪条腿等,我无师可循,可是,捏好后如果看着不像,一到家就把戏中人物给捏下来。一边看,然后就细细地回忆咀嚼,于是我就攒钱到戏园看戏。买不起前排看票,都牢牢地默记下来,每张洋画上只有一个动作一个场面,拿香烟盒里的“洋画”照着捏(从前每一盒香烟里都装有一张小画片)。又苦于不知如何着手,一边把剧中的情节、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动作姿态、服装的颜色式样,

“面人郎”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面塑艺术,从走街串巷的艺人到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民间艺术家,郎氏面人儿捏的是戏,是民间传说,是老北京街头的人和事。郎家百年起落与老北京的市井风情、城市变迁紧紧相连。

练得时间长了,我父亲脑子里的东西多起来,捏起面人儿来,也不像开始那么吃力了。他的手越来越巧,作品也越来越精。做的都是大家都知道的民间传说:天女散花、嫦娥奔月、麻姑拜寿、老寿星,还有小孩喜欢的娃娃抱鱼、娃娃拿糖葫芦、娃娃举风车。——郎志丽

郎家面人儿手艺与京城手艺人丨京华物语?什么叫手翻画作品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滚动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