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1937年7月7日卢沟桥响起的阵阵枪炮声,中华民族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民族抗战,淮安无数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家住淮阴区刘老庄乡杨庄村的崔步高清晰记得,1940年,15岁的他愤慨于日军的恶行,毫不犹豫报名参军,走上了革命道路。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刻,崔步高所在新四军三师七旅二十团在涟水杨口战役中浴血奋战,粉碎了敌人的增援计划,给日寇以重创。
据《淮安府志》记载,周恩来的生母万氏酷爱梅花,周恩来从小耳濡目染,也对梅花情有独钟,养成了梅花般高洁、谦虚的品格。20世纪60年代初,为和平解决边境争端,周恩来访问印度。在记者招待会上,面对西方媒体不和谐的声音,他缓缓而有力地陈述中印两国的历史渊源,引经据典地表达用协商、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的希望。周恩来的儒雅风度和雄辩口才彻底征服了新德里新闻界。
徐成喜是淮安市清浦区城南乡关城村农民,从2008年开始坚持无偿献血。血站如果有紧急献血需求,不管刮风下雨,他都会立刻赶来。直到2013年,徐成喜因一次手术需要输血,人们才发现他身患残疾,生活过得捉襟见肘。面对周围人的不解,徐成喜说:“每献一次血就
淮安的“儒雅温和”还体现在“来者是客”的思想。在许多景区门票一片“涨”声中,旅游大县盱眙县却作出了免去全县所有景区门票的决定,包括铁山寺、明祖陵等4个国家4A级景区,大量外地游客纷至沓来。免收门票一年来,盱眙共接待游客210万人次。
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方人筑一方城。”洪泽湖水静静地流淌,流入淮安人的血脉里,孕育他们儒雅温和、坚韧不拔、有容乃大的天性。在洪泽湖的泽被下,淮安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从全力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到积极打造“风韵淮安”外宣电子移动名片,从儒韵流芳的文艺展演到雅俗共赏的两岸名家书画联展,从开设乡贤讲堂到加强文化设施建设……以责任与担当,淮安传播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儒雅风韵。
洪泽湖的水带走了历史,但带不走面对生活的乐观坚强。提起孙立梅,涟水县唐集镇周程村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。孙立梅新婚不久,丈夫被查出癌症晚期,借了大笔钱治病,丈夫弥留之际劝她改嫁,但她一口拒绝,毅然选择成为家庭的顶梁柱。照顾老人,教育孩子,她还种了20余亩地,每天起早贪黑、风雨无阻。在孙立梅的辛勤劳作下,这个不幸的家庭如她的名字一样,傲雪凌霜,由衰而盛。
临着一方湖水,先贤老子认为:“天下莫柔弱于水,《论语》朗诵、“争做儒雅少年”小竞赛等一系列益智益体活动有序展开。用儒雅温和的品性延续着淮安的文化追求。但依然生生不息。”淮安人有着雪梅的坚韧,教育学生争做“儒雅少年”。以活动为载体,深受洪泽湖滋养的淮安人,“善利万物而不争”。学校营造儒雅的校园氛围,而这只是仇集中心小学“孔子思想进校园”活动的一部分。水之德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。虽遭遇艰难险阻,淮安人待人接物儒雅温和,
一座城市的精神,就是这座城市的共同理想、共同文化、共同追求、共同意志。谈起淮安精神,人们总会想起一座湖。出自长江流域淮河水系,见证中华民族历史变迁;秀美而不失坚韧,豪放而不减儒雅——她就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。
近日,第十届台商论坛在江苏省淮安市举行。论坛以“厚植共同利益 携手创新创业”为主题,围绕“包容天下,崛起江淮”的淮安精神,拓展淮台两地互利共赢的新模式、新举措、新空间。
在歌声中,盱眙县仇集中心小学内便响起以孔子《论语》为词的歌曲,似一股清风拂面而来。每天早上!